
11月20日,“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服务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召开。来自国家信访局、上海市各相关部门、高校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信访工作法治化如何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进行研讨。
研讨会现场。
2025年是信访工作法治化从“全面推进”跨越到“扎实推进”的关键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研讨会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姜平在致辞中表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法治导向,以更好的研究成果保障信访工作法治化落实落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实的举措服务社会治理创新。
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马永辉表示,全国信访系统近年来在法治化方向上取得显著成效,信访的“晴雨表”功能愈发凸显,而上海在理论研究、制度创新和数字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他指出,未来信访工作必须把握好法治化这一主线,确保群众诉求在规范程序中得以妥善解决,为构建多元解纷体系和风险预防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市信访办主任盖博华强调,信访工作已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将信访制度改革置于全面依法治国和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局中统筹推进。只有让制度真正成为解决群众诉求的“硬约束”,才能做到既保障群众权益,又维护社会秩序。他同时表示,要把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纳入法治方式加以办理,使信访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稳定器”和“减压阀”。
上海近年来在推进信访法治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些成果既包括制度层面的完善,也涵盖研究体系的构建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十四五”期间,上海共有92个相关课题在全国立项,涵盖依法分类处理、涉法涉诉衔接机制、大数据在信访治理中的运用等多个关键领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制度建设方面,全市已完成10项规范性文件修订和13项配套制度的升级,推动信访办理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可监督化。同时,“家门口+上门办”模式持续深化,上门办信率保持在50%以上,进一步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或程序不清造成的重复访、越级访。制度提升与便利服务双向推进,使法治化理念逐步在基层落地生根。
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为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上海各区各部门的实践案例则展示了法治化理念如何真正作用于基层治理。虹口区在会上介绍,通过“数字全岗通”平台加强风险识别,曲阳街道信访总量连续下降,调解成功率超过97%。数字化治理与“家门口调解”“三所联动”等机制结合,使矛盾化解更加精准及时。市交通委则从行业治理角度展示了依法分类处理机制的成效,通过政策优化和专案治理,有效推动出租车从业年龄政策落地,货车司机相关投诉量下降超过50%。另一方面,市高级法院构建的“五维闭环评查体系”则从司法端强化了涉诉信访的法治化处理,推动涉诉信访同比下降51%,实现了“用程序化解问题、用法治化解矛盾”的目标。
研讨会还对优秀信访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表彰。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推进,不仅提升了部门办理群众诉求的专业化水平,更为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制度化解决思路。上海通过政学研协同、制度体系完善和基层场景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信访工作法治化“上海样本”。
启盈配资-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申请股票配资-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