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刚刚度过庚子鼠年春节,正值正月时节。在江西中部的雩山山脉余脉,深藏在大山之中的永丰君埠乡铁元村,风景如画。大安村坐落在这片山峦起伏、竹林苍翠的小天地里,小河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似乎与山风交织成了一曲动人的旋律。尽管村子不大,但这里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正月时节,村民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互相串门拜年,充满了节日的气氛。随着春节的余温未散,四周的田野依旧回荡着欢快的鸟鸣和虫叫,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就在这个温馨的时刻,一位身穿老式军装的军人走近了村口。他年过花甲,尽管鬓发斑白,眼中依旧闪烁着当年南征北战、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气概。穿过一片繁茂的竹林,他走到一座二层土屋前停下脚步,站定后大声呼喊道:“元怀哥家有人在家吗?”不久,从屋里走出来一位身材略显佝偻的老农,眼睛炯炯有神,他停下脚步与来人四目相对,彼此反复打量。良久,老农才缓缓开口,激动地说道:“啊!文玉,您还活着,命真大,衣锦还乡了!”来人笑了笑,回应道:“您也命大,福大,还能在这里。”说完,他快步上前,紧紧抱住了老战友,两人相拥而泣,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似乎那些过去的岁月一下子都回到了眼前。
展开剩余77%这位军人正是当时担任空军政委的开国中将吴法宪,原名吴文玉。与他重逢的老农许元怀,是他当年在村里最好的朋友,两人曾在童年时期一起放牛、砍柴、做游戏。更重要的是,许元怀曾是他一起参加儿童团的伙伴,他们曾共度过艰苦的岁月,生死与共的情谊至今未曾淡化。三十多年过去,两人重逢,彼此一眼便认出了对方。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岁月风雨,但他们依然怀念那段红色岁月。
吴法宪从小就有个“新福生”的昵称。七岁那年,他的父亲便送他去私塾读书,天还未亮,父亲就拿着灯笼,带着他走在寂静的乡间小路上去读书。许元怀,那时比他大些,也是他的同窗。两人一同在这所私塾里读书,互相切磋,度过了几年的快乐时光。可惜由于家境贫困,两人不得不辍学,转而一起放牛,享受那份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孩提时,他们经常分队玩打仗游戏,吴法宪和许元怀各自指挥一队,仿佛早已预示着未来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
随着战火的到来,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在这一带打响,反“围剿”的指挥部设在距离大安村不远的黄竹岭。当时年仅15岁的吴法宪和许元怀作为村里的儿童团员,开始承担起更多责任。从此前的站岗、放哨,到现在,他们也能直接参与战场。他们不畏枪林弹雨,轮流抬着担架,将伤员从前线运送回村里,整整抬回了100多名红军指战员。而且,他们还组织其他儿童团员协助清理战场、掩埋烈士遗体,甚至捡拾子弹壳,送到兵工厂再次使用。村里甚至开设了一个红军兵工厂,这些年轻人也为红军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由于表现突出,吴法宪和许元怀都被火线吸收入团,后来甚至加入了红军,开始了他们更加艰苦的军旅生涯。
但红军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选拔红军时,虽然吴法宪表现优秀,却因个头矮小没有被选中。许元怀因身材高大,被直接吸收进红军。吴法宪深感失望,但一位领导给予他建议,让他暂时去瑞金的红军学校读书,待长高再参军。然而,命运并未如他所愿,红军学校很快解散,最终他被安置到了宁都的独立团,成为一名红军士兵。此时,他的坚定和智慧开始逐渐显现,他被赋予了宣传工作的任务,负责在每一个红军驻扎的地方涂写标语,这项工作也为他后来在红军中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而许元怀则一直活跃在战斗一线,虽然他在军队中的晋升速度较慢,但他始终坚持奋战,直至成为一名排长。两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革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直到红军开始长征。吴法宪与许元怀在长征途中依然保持着联系,但战场上的分离注定让两人各自的命运轨迹逐渐分开。经过无数次战斗与考验,吴法宪最终晋升为红二师的支部书记,而许元怀则一直在艰苦的野战部队中奋勇杀敌,虽然晋升较慢,但他依然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信念。
直到1934年,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吴法宪和许元怀这对战友在红军的长征途中再次经历了生死离别,直到多年后,他们才得以重逢。
发布于:天津市启盈配资-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申请股票配资-公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